信息来源:益秦集团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6-03-07 作者:胡 旭
记得小时候,母亲称饺子为扁食,把包饺子称作是包扁食,吃饺子也自然就成了吃扁食,我听起来感觉怪怪的很不舒服。再经她浓重的陕北口音说出来,觉得难听极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陕北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饺子不说,偏要叫个难听的扁食呢?
那年头,家家户户生活都困难,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稀客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可是,每当此时,本来开心、欢呼雀跃的高兴事,却在母亲叫我“吃扁食”的呼唤,引来的小朋友们纷纷嬉笑模仿声给搅合了。我觉得尴尬难堪极了,闷闷不乐。实在受不了,我问母亲,为什么要把饺子叫做扁食。母亲说,陕北人祖祖辈辈都这么叫。我说那咱们家能不能把饺子就叫做饺子,她连理都不理我,照旧把饺子叫做扁食,使得我整个童年经常为扁食而纠结。尽管如此,每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出锅,吃进嘴里香喷喷的好吃,还是高兴的顷刻间就把一切不愉快都给忘的一干二净了。
后来,长大了点儿,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扁食二字,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书里竟然也有这个古怪的词啊。又后来,闻知饺子的来历,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看到北方寒冷的冬天里,老百姓的耳朵都被冻烂了,易患冻疮,就开出一剂治疗良方,将羊肉、罗布、白菜、大葱等剁碎,再加进各种食用香料拌在一起,用面包起来,制作成活血驱寒、温阳进补的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物,因是扁鹊发明,被人们称作是扁食。我大喜,原来饺子历史文化悠久,最早的正统称谓,本来就是扁食啊!
从此,非但不再为母亲把饺子叫做扁食而郁闷纠结,感到难堪,倒还觉得这种叫法正统,古老而有文化。再后来,发现也不是所有陕北人都把饺子称作扁食,北方许多地方也有人这么称。我渐渐地也淡忘了此事。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母亲也改口将扁食称作饺子了。
这些年,不知为何,我又想起从前的扁食。越是临近过年,越是想的频繁,想起母亲把饺子称作扁食,想起母亲带有浓厚陕北口音的扁食,想起母亲包扁食的与众不同。
那时,母亲包饺子,从不用擀杖,拿陕北话来讲,饺子皮一个个都是用手“套”出来的,把制作饺子皮叫做“套壳壳”。她包饺子时,先将揉好的面团戳成拇指般粗细的条状,然后用手揪成一个个匀称的面疙瘩,再洒上一些面粉压扁,然后拿一个放在左手的四指上,两手拇指把握力度、左右开弓,一压一摁,四指再稍抖转动一下,这样重复均匀碾压三五遍,很快一个中间厚边沿薄凹状的实用好看的饺子皮就成了。最后再放上馅,在两手的拇指与拇指、食指与食指间,照准边沿同时发力一捏、迅速轻轻再向中间拢一下,丢开双手,一个酷似元宝精巧的饺子就立马成了。我说得有些复杂了,其实一个小面疙瘩,在母亲手上,随着十指轻巧飞快舞动,瞬间就变成一个饺子了。全家五六口人吃一顿饺子,她包起来麻利极了,根本不费劲。
细想起来,母亲不用擀杖,用手一个一个揉搓碾压“套”出来的饺子皮,很筋,包成的饺子吃起来口感好极了,比擀皮包成的饺子好吃得多啊。
今年过年,一定动员全家人,会的给不会“套壳壳”的教一教,大家齐动手,和耄耋之年的老母亲一道,包上一顿久违了的扁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