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益秦集团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5 作者:慕光明
适逢假期,有幸前往曲阜。探寻教育之根,拜谒文化圣祖,了解孔府渊源,传承周礼文明,感知孔庙孔府的恢宏厚重,吮吸儒家文化的深厚积淀,体会孔子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
在春秋战国那个历史久远的时代,他的思想和聪明才智不仅仅是在圈定的鲁国,而是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周游列国,进行研学提取精华,他的儒学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文明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汉语文化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广泛追捧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孔子学院像雨后春笋般的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
孔子提倡和推崇的周礼,乃至今天仍是整个中华文明之根本。“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德育人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素质教养必须遵循的准则。他无愧于一代圣人、万世师表。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承了上古文化和文明。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在观念上,他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从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开创新篇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哲学上,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为我国史学起源的奠基者。
在教育的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闻名遐迩。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有了德智体还不够,孔子还注重美育教育。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主要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孔子高瞻远瞩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以及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曾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最博学者之人,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通讯员 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