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益秦集团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30
老屋,凤翔北山脚下普普通通的单边房,我出生的时候就存在着,大抵是父辈继承祖辈而来,真正的土木结构,抑或有砖那也是土坯墙与地面接茬处有那么三两层,孩提时代常在阳光照射到墙角时在那里玩耍,看小虫子钻出钻进。房子的门窗都是木制的很小,深深地镶嵌在土墙里。门板都借着木头的自然长势做成,板缝能伸过手指头。窗子上有正方形的窗格子,用纸糊上遮风挡雨。最深刻最清晰的记忆是在过年的时候看母亲贴五颜六色的窗花,还有那深秋时节从瓦檐上不断滴落下来的雨水。天晴后院落里积淀起一团一团的水,出进很不方便,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上,整个脚就会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所以父亲及哥哥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扫水,几番周折,也还是一片泥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农业社上工的铃声停止,田地分到了家,人们闲着的时候多,两个哥哥外出搞副业,南下宝鸡在几个建筑公司当小工,凭着一身力气和朴实的性格挣钱贴补家用,父亲叮嘱我好好上学,不要操心家里的事情,我倒也无忧无虑地来来往往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初中的头一年,父亲与几个哥哥商量修坊,相对而居的几间夏子房的先后被推倒,本家兄弟,村上的同龄伙伴都来了,三四十人拥了一院子,一天功夫,推倒的墙成了土,被运到院外,那时的我没有丝毫的在意,在干活的人群里看热闹。初夏的天气,临时搭起来的简易房成为我的住所,好在半月功夫,五间新房盖起来了,青砖柱子,青砖挑檐,门板没有了缝隙,窗户变大了且按上了玻璃。
三伏天过后,在知了的鸣叫声中我们搬进了了新居,几串鞭炮响过之后,帮忙的人吃了臊子面,抽着金丝猴,在啧啧称赞中离去。新居落成了,院子平展了,雨天在不会黄泥翻卷,只有那一间半的小灶房还卷缩蜷缩在老地方,与新房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屋犹如一位有了岁数的老人,在那里经风听雨、孤独的与日月星辰对白。或许是新居给我带来运,六年的初中、高中生活愉快结束,我也拿到了警察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父母亲脸上绽放着笑容,不知是宽畅的房屋还是我的金榜题名,或许是兼而有之。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我都要在院落里转一圈,有时候会站在矮矮的灶房前沉思。母亲问我在找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在暗暗地想我到底在找寻什么。九七年,全国人民都在庆祝香港回归之时,二哥说要修房,我想家里人多,哥哥们都已成家,建房是必须的。
两个月后,三间砖混结构的大方落成,房顶是机制大红瓦,很是漂亮,要知道当时整个村子里家家几乎都还是手工小青瓦,用机制大红瓦的就那么两三家,我家就显得很是扎眼。房子坐东朝西,原来那间老旧的灶房结束了历史使命,土墙推倒后被铺垫在院里,木料被当柴火。按照农村人的讲究上首的房间用作灶房,父母亲也住进了大套间,自此,我们孝敬父母的名声传遍村庄,接下来几年,两个哥哥都养起了牛,每次回家,诚实的兄长都会热一大碗牛奶让我们喝。地里栽上了苹果树,三哥头脑活,响应村上号召,修建了沼气池,他们农忙时在家摆弄自己的几亩地,收种完毕就外出务工,早出晚归不用请示谁,不须开具证明,骑了几年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虽然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但心情好舒畅。 0九年,三哥又要修房,此时,城里的人正在为房子苦恼,所以我不是完全赞同,但想到父母年事已高,哥哥们想让老人住好一点的心愿难能可贵,也就没有在说什么,动工过程中我回了一趟家,阵势庞大,搅拌机在轰鸣,电动葫芦轻松地将楼板从地面吊起,帮工干活的人就十多个,看到有些人蹲在砖垛旁休息吸烟,我就对三哥说了心里有些担忧,三哥说他们三两个人互为上下手,分工明确,不会耽误工期的,休息的那些人那是他们给匠人把料供足了。与几位把角砌墙的匠人聊几句,发一支烟,他们说话很简短,把烟夹在耳朵后就忙着干活,看来我的担忧肯定是多余的了。
这次的新房是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共计九间,一砖到底,砖混结构。楼顶做了屋面处理,防漏性能好又隔热,阳面帖上了白色瓷砖,二楼阳台铝合金封闭,很是醒目。屋门刷上红色油漆,院落打上了水泥。院门又高又大,小型农业机械可以开出开进,铁门板上的炮钉刷上银粉与朱红的底色格外醒目。新居虽然不是村上第一,但那时乃至现在,也是数得着的。当然,现在的乡村街道,家家都是二层楼。
近两年,自来水引进了灶房,太阳能热水器架在了屋顶,使用热水非常方便。多数日子是沼气做饭,灶房里再也不是雾气腾腾油烟弥漫,每次坐在客厅里闲聊,与我那八十平米的商品房子对比,我的内心常常会有点不平衡。
朴实宽厚的农村人,大凡手头宽泛了,就是修房,对于房子他们有独特的情愫,因为在他们看来房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把房子看成家庭的载体,有房就有家的观念在思想潜意识里根深蒂固,一个家庭的富足程度和人员的勤劳与否全是用房子体现出来的。一个人是否能干,是否肯吃苦,是否脑子灵活全在于所住的房屋,这里面没有攀比,没有显摆,在他们看来,宽畅明亮的住房才真正体现自己的奋斗价值,他们把住上自己建造的心仪房看做是真正的安居乐业。我想二哥三哥的想法也不例外,他们除了孝敬父母外也就是用房子来证明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打拼成果。是的,有多少个夜晚,不畏严寒起来给牛添加草料,由此而换来的是一桶桶优质的鲜奶;有多少个暑热天气在地里疏花剪枝,才有了那半场院的苹果,因为他们明白政策好,还得努力打拼,要让生活安逸舒适,必须下很大的气力。
如今的老屋――六间破旧的瓦房,已经是回忆中一张泛黄的相片,如果说第一次修房,我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心里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或许是不喜欢老屋的又低又潮湿,那么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修房时我个人则有了一些留恋,一方面是希望家里人富足了要把重点放在改善穿衣吃饭上,另一方面是老屋它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它陪我走过有好多憧憬和梦幻的少年。看着老房被一次次推倒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当然在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大趋势下,个人的小情资是不足称道的。现在宽敞的新居,往往在不经意间勾起我对老屋的回忆,老屋在我记忆中留下的是斑斑驳驳的光影,已经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而新居让我更多的是感叹,感叹生活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农村人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跨越式转变,现在回家,沿着枣凤公路北上,窗外掠过的一帧帧图片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公路两边的村落里多数家庭都建了二层楼,白墙红瓦,整体小康社会的愿景正在实现,这些历史巨变完全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勤劳朴实的农村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毋庸讳言,住房的巨大变化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农村人能够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在他们内心更多的是获得感、自豪感,也有一份成就感,它真正体现了人们的安居乐业。现在的农村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向好,精神需求也在向高,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导下,农村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不失时机地追赶着城市的喧闹与繁华。
年华向晚,已接近甲子岁月的我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农村人在变化中的彷徨与无措,更敬佩他们也应着时代的脉搏用勤劳和汗水去拼搏,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四十年的春华秋实。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改善和住房的变化,真正的收获是拼搏的心情与得到的成就感。
(通讯员 张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