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筑“底” 标准向“细”

——荣德公司实现劳务加工稳中向好

  发布时间:2024-12-09  作者:程帆

近年来,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服装加工行业优质订单不断走低,产品质量要求逐年提高,加之行业劳动力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仓促上岗,劳动效率低、产品不合格率高、成本日益加大,利润空间减少成为阻碍转型升级发展的四座大山,陕西荣德公司九车间在省益秦集团及公司领导关怀和科学指导下,依托精益生产管理标准,全面提升现场管理能力,推陈出新,挖掘潜质,认真答好高质量创新发展“必答题”,实现经营指标及安全生产无事故双“胜利”。

瞄准顽瘴痼疾

5SA管理标准是实现精益管理的制度保障。为此,九车间坚持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现场管理,车间将5SA管理制度通过宣教、顺口溜、手册、宣传画等多种形式辐射至各个环节。

为解决劳务现场长期的顽瘴痼疾,管理团队由主要领导包联成立5SA “示范生产线”,精心打磨、完善细化每一项工作,从人、机、物、环、法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标准,并严格执行“PDCA”循环管理。一是配套完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不定期量化考核;二是建立劳务现场一日“N”环节管理清单,以时间线细化5SA管理责任,分时段落实责任到人。三是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定置管理图,实现人员、设备、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等区域划分有序、运转高效。

实践证明,“示范生产线”的成果在巩固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提升,全面反映现场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让其他生产线有“镜子”可照,做到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提升管理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创新发展对生产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定期学习更新生产管理知识,开阔新眼界、新思维、新视野,全面提升劳务现场管理能力。

坚持管理团队发散思维,对劳务订单、工具、物品、生产资料、绩效考核等数据进行整合关联,利用科技手段形成车间大数据,实现劳务加工订单从订单洽谈-主辅料进厂-裁剪-加工-检验-后整-出货的过程全闭环动态监控,给领导层生产决策做出指引,给开展平衡管理做出基础数据依据,真正意义上实现订单平衡、人工平衡、物料平衡、排产平衡。

坚持积极推动车间“课堂化”模式,加强岗位技术及5SA现场标准培训,注重劳动中对作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坚持开展废料利用、回收、降耗活动,加强回收利用、绿色低碳、节能降耗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劳动现场废弃布条、缝纫线等物料建立再利用台账,执行进销存管理制度,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落实竞赛活动

结合劳务加工现状,依托荣德公司大平台,紧密联系实际,以丰富竞赛形式,推进以“赛进度 赛数量”为主向“赛技能 赛质量”转变,坚持车间需要、作业人员欢迎、注重激励机制,突出竞赛特色,切实增强劳动竞赛的吸引力。

车间以生产工作站为单位进行周评比、以生产线开展月评比活动,并形成工作制度化。实践中,根据每月个人产值完成总量,结合所在生产线任务完成情况、5SA管理、产品质量、订单效能等多维度进行考评,设置“团队优胜奖”“优秀机工奖”“突出贡献奖”“生产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以物质或者其他方式给予相应奖励,并设置每周质量与效率红黑榜,进行量化公开。在生产线内通过技术评比,实行多岗位交流机制,扩充全能工数量,为每个作业人员的岗位设置相应的工位卡,明确等级,实行多劳多得的绩效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原来 “要我学、要我干”为现在的“我要学、我要干”。与此同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每个作业人员都能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岗位交流加强产线各工序人员的沟通,以取长补短,补齐短板,为达到“JIT”准时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击鼓催征之际,我们需要以更加严格的新格局作为生产管理精细化提升的关键标尺。更要以效能的制度性融通,保障凝心聚力的始终如一,以此为压舱石,荣德服饰九车间生产管理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程帆)

联系我们

地址:西安市青年路175号
邮编:710003
电话:029-87317398
网址:http://www.sxsyqjt.cn
Copyright © 2012-2022 陕西省益秦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749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